“不經(jīng)他人苦,莫勸他人善”,說的是旁觀者往往以上帝的視角去為當局者指點迷津,其實如果不是當事人是無法真正地感同身受。對于身陷困境的人而言,只有撥開迷霧才能讓陽光透進來,至于那些硬凹什么方法論的教條并不能完全奏效。
俗話說,解鈴終須系鈴人。無論是焦慮還是抑郁,都是大我與小我之間的戰(zhàn)爭,無論是不戰(zhàn)而屈人之兵還是艱苦卓絕的纏斗都是一個人的“戰(zhàn)斗”。這一過程是孤獨且無助的,猶如舉著長矛與空氣搏擊的唐吉坷德,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敵人遁形與何處,只能任由痛苦反復撕咬、糾纏著自己。
痛苦之身即將從休眠狀態(tài)中被激活時,即使一個念頭或與你關系密切的人的一句不經(jīng)意的話,都可能激活它。可以說,痛苦之身和小我是近親屬關系,他們彼此需要也相互依存。導火線事件或狀況發(fā)生時,通常會透過極度情緒化小我的過濾來予以解釋和回應。也就是說,這些事件的重要性會被完全扭曲。你是經(jīng)由內(nèi)在情緒化和過去的觀點,來分析和看待現(xiàn)在的時刻。
而你所看見和經(jīng)歷的,不在那個事件或狀況中,而是你心中的“惡魔”在作祟。它的過度膨脹才是“痛苦”的本身,而刻意的控制往往會適得其反,兩股力量硬碰硬的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,這只能讓你身陷泥淖而無法自拔。
既然消滅不了,那就尋求共存。與其正面剛不如以柔克剛,只有和痛苦之身達成某種妥協(xié)的時候,你才會從亢奮中平靜下來。也許這種覺醒很短暫,但是覺醒的過程已然展開,也只有這個時候你才能處于臨在狀態(tài),而處于臨在狀態(tài)下的你會非常平靜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。
注意力一旦被放松,思維就會趁虛而入能,你內(nèi)心的寧靜就會土崩瓦解。當你能夠領悟到,當下時刻已然存在而且是不可逃避的時候,你才會運用理想的思維去說服感性的情緒。而當你的內(nèi)在抗拒消失了以后,才會被生命本身賦予更多的力量。
也不是所有的不快樂都來自于痛苦之身。有些新的不快樂的產(chǎn)生,因為你與當下時刻不和諧一致,以致于產(chǎn)生某種形式拒絕否定當下而造成的。這其實是處于本能的應激狀態(tài),當面臨這種活躍痛苦之身的人挑釁的時候,需要高度的臨在才不會隨他起舞。
而這個將敵軍化為盟軍的過程就是開悟。談到開悟,就不要苛責于漸悟還是頓悟,只要是“悟”了便是王道。只有開悟了才能讓你抵達臨在的彼岸,只有大我與小我形成某種和諧的自洽的時候,你便會自然而然地處于臨在狀態(tài)。
也不要試圖去理解“臨在”是一種什么狀態(tài),大腦是不會給出一個標準答案的,努力的讓自己處于臨在狀態(tài)就好。“臨在”在我理解就如海水沖擊堤岸,只有浪頭高過堤岸才算是成功。而堤岸并不會因此而消失,只是與海水達成了某種平衡。
也就是,在臨在的定靜中,你可以感受到自己內(nèi)在無形的本質(zhì)和對方的合而為一了。
一旦領悟到這種合一,才是真愛,真關懷,真慈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