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世界·靈性的覺醒》中提到,人類的認(rèn)知當(dāng)中,一旦有了一定程度的臨在、安靜和警覺,就能夠感受到神圣生命的本質(zhì),比如去感受一朵花的綻放、水晶的剔透、鉆石的璀璨,小河靜靜地流淌;而在別的時候,這些東西在我們眼里就只是一個客觀存在而已,不足為奇,它們都只是“一些生命的外在形相”。
我想起知乎之前的一個帖子,貼了一些小朋友寫的詩,其中有兩首讓我印象深刻:
光
晚上
我打著手電筒散步
累了就拿他當(dāng)拐杖
我拄著一束光
眼睛
我的眼睛很大很大
裝得下高山
裝得下大海
裝得下藍(lán)天
我的眼睛很小很小
有時遇到心事
就連兩行淚
也裝不下
這兩首詩的作者一個六歲,一個八歲,這個帖子里截取的詩也都無一例外地出自一些未滿十歲的小朋友。評論紛紛贊嘆,表示大概只有純真的小朋友才能寫出這樣充滿靈氣的句子。
很奇怪,小朋友就是有這種與萬物共情的能力,能夠很自然地寫出這樣的詩句,成年人卻挖空心思也做不到。
以前讀徐則臣的《夜火車》,常常被主人公的奇思妙想打動,他把濺起的雨水形容為綻放的煙火,因為他那時太快樂了,他正在奔向他的世界。
相比于成年人,兒童似乎更容易感受到生命本身,在他們看來,萬物好像都是有生命的,我們與其他事物的相處和人與人的相處并無不同。我記得我上幼兒園的小侄女兒唱的洗手歌里,最后一句是“謝謝水龍頭”。這句話由小朋友說出來自然可愛,但若出自一個成年人之口,多半會被認(rèn)為“精神不正?!?。
真有意思,社會一步步將我們打磨平整,長大后的我們卻憧憬返璞歸真。為什么我們要舍近求遠(yuǎn)?我想,這或許只能解釋為所謂“成長的代價”,社會用豐富閱歷換走了我們那份天然的純真。
《靈性的覺醒》認(rèn)為,我們之所以會有諸多煩惱全因我們忘記了本我,活在一個虛幻的所謂自我當(dāng)中。而“保持臨在”之所以需要我們努力才能實現(xiàn),原因就在于我們在虛幻的自我當(dāng)中陷得太深。
然而不幸的是,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迫使我們遠(yuǎn)離本我,以至于沉溺于自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我們的常有狀態(tài),短暫的臨在反而變得無比珍貴。成年人與兒童感受自然萬物的能力之所以會呈現(xiàn)出這樣的差別,原因也在于此。兒童未經(jīng)世事,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,靈魂更加自由,他們與自然的相通是自然而然、水到渠成的。后來,我們的人生充斥著各種與現(xiàn)實的博弈,擠占了原本感受自然的空間。因為不經(jīng)常去實踐,我們漸漸失去了這種能力。
老來事事消磨盡,只有尊前似少年。清楚緣由但卻無能為力,這是獨屬于成年人的沉重與悲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