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常說,“水滿則溢,月滿則虧”,任何事一旦突破了某個限度,就可能會發(fā)生質的改變,而這樣的改變對我們來說往往是不利的。因此,凡事過猶而不及,以中庸立身或許才是我們在天地間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“去其兩端,取其中而用之?!?,中庸之道不是不講原則的折衷主義,而是在平衡中達到和諧,不因生活中的小事而煩惱,不會為突然冒頭的事情而慌亂,不驕不躁,不偏不倚,全身心只關乎自我的發(fā)展。
三千煩惱絲,一絲勝一絲。身處塵世,我們總會時不時地有這樣那樣的煩惱。生活,工作,夢想有時是那么地迷人,讓我們忍不住去追逐;可有時又是那么無情,搞的我們一身狼狽。我們的身體像是被什么東西裹挾住一樣,在痛苦和迷茫里身不由己。
我們不愿在這樣的狀態(tài)里停駐,努力尋找著能夠突破的豁口,可找到的卻只能供我們短暫的喘息。究其原因,或許,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找對能指引一生的信念。要知道,根本性的潰爛是能致命的。
《中庸》里講,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?!彼侵福髮W的宗旨,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,在于使人棄舊立新,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美的境界。
從當下更傾向于現實的人的角度來看,這樣的觀點似乎有些虛浮,或者有些遙遠。但若是能靜下心來,慢慢思考、領悟。久而久之,你就會發(fā)現,自己身上的能量在漸漸增大,甚至超脫了身體的束縛,最后,你會感到自己與萬物相連,與宇宙共生。
此時,你回頭來看,發(fā)現自己曾經糾結不已的問題那么不值一提,就像有位作家說的,“心有一隅,房子大的煩惱也只能擠在一隅中。心有四方天地,山大的煩惱也不過是滄海一粟”。這或許就是中庸之道的魅力。
中庸之道不是掛在嘴邊的噱頭,而是要身體力行,時時刻刻銘記于心的?!澳姾蹼[,莫顯乎微”,越是沒有人的地方就越要謹慎,畏懼。人前一個樣,人后一個樣,這樣的人顯然沒有理解中庸之道的本質,所做的努力也只能是前功盡棄。
一個人若是在獨處時也能始終保持謹慎的態(tài)度,對喜怒哀樂不偏不倚,按應有狀態(tài)掌握,就能推而極之,漸漸達到圓滿的狀態(tài)。
我國著名美學大師豐子愷曾經有一篇“不寵無驚過一生”的短文,文中這樣寫道“不亂于心,不困于情。不畏將來,不念過往。如此,安好!”不糾結于痛苦,不困縮于過往,這樣的人生,才能灑脫、自在,才能到達更高境界。
中庸,是穩(wěn)定天下之大本,是天下共行的大道。博學,審問,慎思,明辨,篤行,若是人人都能以中庸立身,認真領悟,身體力行。那萬物將各安其位,滔滔江水奔流不息,天下歸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