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讀中庸的時候,總覺得中庸太過于平庸,像是一個人太懦弱、無法抉擇、對于世事有一種不過于追求的含義。
近日,又再次讀起中庸,越來越佩服祖先們中庸的深刻內(nèi)涵。中庸不是欺軟怕硬,沒有骨頭與沒有血性,恰恰相反是真正的強大,不卑不亢。因為堅定信仰與堅守原則才是中庸的真正含義與中庸所依附的條件。
無過無不及
關于中庸,孔子本人的解釋無疑最具說服力,他說:“無過無不及。”用另一句話來解釋這一句話似乎很困難,要想闡明此中韻味,用人的品格來做例子無疑是最好的。勇敢是懦怯與魯莽之間的中庸之道;磊落是放浪與猥瑣之間的中庸之道;不亢不卑是虛榮與卑賤之間的中庸之道;機智是滑稽與粗鄙之間的中庸之道;謙遜是羞澀與無恥之間的中庸之道。這下就豁然開朗了。勇敢,不卑不亢,機智,謙虛,這些優(yōu)秀的品格,就是“無過無不及”,否則就過了或者不及,背離了中庸之道。
中庸是一種理想狀態(tài)。事實上,要把每件事都做得“剛剛好”并不容易。生活中,一個人的行為是否達至中庸并不完全取決于自身的修養(yǎng),還要看周圍世界的狀況。人人都不想犯錯誤也不想走極端,但當矛盾擠壓到一定程度,人們的等待已經(jīng)到了不耐煩的程度,不慍不火的謙恭就會讓位于金剛怒目的反抗,氣定神閑的安適就會被極端行為所取代,從而打破心態(tài)平衡,激烈的沖突如同手術刀劈開膿瘡,在雷電轟鳴的鐵血之后達到新的中道狀態(tài),這也是中庸的途徑之一。
中庸并不意味著甘于現(xiàn)狀
社會的改良大都是迫于某些積弊,那些有悖于既定法規(guī)的措施其實也是創(chuàng)新。因此,要人們在任何時候都恪守中庸之道,不僅不符合天理人情,甚至是甘于保守、姑息現(xiàn)狀、鼓勵積弊、逆來順受。
中庸的價值,在于提醒人們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,矯枉過正,總找不到正路。實際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:偽善總是作過多的表白,謙卑則翱翔于自負的邊緣。偏于極端的人并不把道德的美名賦于中庸,卻會賜予那相反的一端。勇敢的人被怯懦的人說成魯莽,揮霍無度的人將儉樸者說成小氣鬼。一個有修養(yǎng)的君子能夠看到什么行為屬于極端,什么行為是合情合理,如同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