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》里講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(xiàn)象:韓國KBS節(jié)目組邀請四位哈佛大學的學生環(huán)游世界,探訪每一個國家的教育的本質(zhì)不同。在回答“學習的目的是什么”時,韓國學子的普遍回答是,“為了找到最佳的伴侶”、“為了體面的生活”。中國的高考雖是被渲染成一幅苦大仇深、壯士斷腕的景象,但當節(jié)目組將同樣的問題拋給清華大學的學生時,卻委實受到了震撼——大多數(shù)的答案是“以天下為己任”。
然而,這和我們真切的大學生活似乎不盡相同。即便是在如今國內(nèi)一流的大學里,這些被冠以“最具希望的”一代人,最關注的不是個人夢想,也不是祖國復興,而是績點、排名、保研和直博。甚至,當“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”的聲音再次響起時,卻成了一個忍俊不禁的橋段。
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,某同學雖然出身布衣且其貌不揚,但天資聰穎,敏而好學。臨近高考,宿舍臥談會,對考上大學之后做什么這一話題眾說紛紜。只聽他語氣堅定的說了兩個字:“當官!”于是大家追問,當了官之后呢?“賺大錢,然后買別墅,美女什么的就都有了。”故事的最后,他如愿以償成為了學生會干部,畢業(yè)后被招為某市選調(diào)生,最后進入了某街道辦走上了他期望中的仕途。
分享這則故事并非是想褒此貶彼,選擇任何一條路都是個人自由。很多時候,“升官發(fā)財”這四個字就是一個農(nóng)民家庭最樸素的愿景,但這不應該成為一代天之驕子的唯一追求。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古人尚且有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抱負,今人衣食無憂,卻連“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”都成為妄言,那么我們社會的發(fā)展還有什么意義可談呢?
都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,但是話說回來,如果連“掃天下”的志向都沒有的話,“一屋”可能也永遠不會掃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修身是根本,平天下卻是莘莘學子應有的大格局、大視野、大胸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