莊子有一句話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”。學無止境,在至誠上也一樣,至誠,需要用畢生去格、去領悟、去實踐。
每個人幾乎都會用一些實物比擬人生,最貼切的比喻,我想是大海。無論多么紛繁復雜的世界最終也會融進一片汪洋,但,這片海永遠都是湛藍,會容納進你的一生、你的經歷、你的悲喜。一直向至誠靠近的人,那片海越是接近湛藍、純凈。
所謂信條,在我看來可以是一種執(zhí)念,在中國信仰自由的國度里,有時當你選擇一種執(zhí)念去信仰未嘗不可,但執(zhí)念首先要建立在誠的根本之上,誠為我們帶來的是精神與靈魂層面的升華,而非佛家的凈化,六根清凈。王陽明先生所提倡的應是一種使內心暢快、無悔,甚至是快樂的源頭,萬事皆在內心,用心感知世界,感知自我。
理想中的大同社會,私以為人與人之間首先應相互尊敬,但尊敬不只是流于表面形式,而是發(fā)自內心,以誠相待,如果只有表面和諧,實則千瘡百孔,那么人性中至誠的光輝也很難見到。真心相交,伯牙子期,書中的理想狀態(tài)往往難接近,但的確源于生活的靈感迸發(fā),我們所能做的,就是向內求己、必有事焉,不斷提升思想境界與靈魂的高度。
至誠,是最基本的人生態(tài)度,是對自我對處在生活中對生活的一種積極的肯定。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,取決于你的基調,心誠,身誠,事誠。對待萬事萬物不違背內心,這樣的生活才是順暢的,若人人如此,生活中的摩擦必會減少,蔽日浮云也終會褪去。
認真對待每件事,用真心誠意去對待每件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