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《傳習錄》,讀了也有大半,雖然理解的不夠深刻,卻也從中窺出先生的無窮智慧。然而讀到現(xiàn)在,在我腦海中印象最為深刻的,卻是老生常談的四個字,知行合一。我最早對“知行合一”的理解,是把它當成一句道德勸勉,當做“行要跟上知”的意思。而如今,我卻更想談談知行合一和拖延癥之間,那些不得不說的道理。
關于拖延癥這個話題,我看了一下百度對“拖延癥”這三個字所下的定義:拖延癥是指自我調(diào)節(jié)失敗,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,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。按照陽明先生的良知說,來分析一下這個定義。
拖延癥表現(xiàn)的第一個條件是“能夠預料后果有害?!边@個能預料后果的主體是良知。拖延癥表現(xiàn)的第二個條件是“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?!本褪钦f,良知明知其該做,而實際上行為的主體——自己——卻并沒有采取行動將這個“良知”給“致”了。所以,從先生的學說來解讀拖延癥,就是一個無法“致良知”的問題。那么我們就從先生給的建議中,來尋找如何致良知的方法,自然也就能找到一些克服拖延癥訣竅。
拖延癥其實是一個千古難題,古代的人同樣會得這種病。在《傳習錄》的“陸澄錄”,記載了陽明這樣一句話“覺懶看書,則且看書。”后面陽明又總結(jié)了一句“是亦因病而藥。”就是說,當你覺得想要拖延去做某件事時,就強迫自己去做某件事,這就是克服拖延癥的方法。
如果,換一種思路,按照陽明先生“知行合一”的說法,一個人知而不行,其實是未知,那么我們就來解決這個“未知”的問題。在《傳習錄》的“徐愛錄”中,徐愛曾經(jīng)問:“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、兄當悌者,卻不能孝、不能悌,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?!标柮飨壬卮鹫f:“此已被私欲隔斷,不是知行的本體了。未有知而不行者。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圣賢教人知行,正是要復那本體……”,那么拖延癥患者知而不行的原因,已經(jīng)被陽明先生言明了,就是“已被私欲隔斷”,陽明先生將良知比喻為鏡子,私欲比喻為灰塵,現(xiàn)在雖然良知知道該做某事,卻無法切實做到,根子上的原因是良知這面鏡子蒙上的灰塵太多了。
知道了卻不去做,這是拖延的本質(zhì),這病只有一種藥可治,即知行合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