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力所限,已經很長時間不關注微信朋友圈了,但每天總會抽幾分鐘看固定幾個人推送的文章,有說是三觀不合形同陌路,不過最近鎖定了一位勤于筆耕的前傳媒人的文章,雖然很多時候觀點相左,但卻好長時間還沒有退群拉黑,自己有時想起來也覺得好笑,豈不是自找不爽嗎?但其實也不盡是壞處,每早鬧鈴響起還在睡眼朦朧時,不吸這一口又怎能血脈上涌,快速啟動呢。
要說每篇都不認同那是有點過,其實很多文章從立論、修辭到隱喻、文風都值得稱道,幼時在鄉(xiāng)村苦讀私塾,行文多引經據典,且在公關傳媒從業(yè)多年,眼界和閱歷俱浸透于文中。同時從鄉(xiāng)村走出來的人骨子里的那種韌勁時常能給人以感染,看他的文章有這些就夠了,至于他談些什么,他的觀點與自己所認定的有多大的沖突,這不構成要拉黑他的罪狀,但卻成為了堅持看他文章的理由。
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的事物都具有多面性,所謂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,每個人判別一件事情,由于積累的信息不同,參考的維度各異,因而做出來的判斷就有差異,甚至截然相反。在尋找何為正確這一點上,反對的聲音帶來的是往往是事物在另一個視角下的面目,更利于執(zhí)兩端而取其中,找到那一刻那個事物的正確。
稻盛和夫在介紹管理企業(yè)的心得時曾講過,在很多重大決策的敲定、細化和實施等不同階段,他會選擇不一樣特質的人參與,作為一位以思想穿透過程而能洞察到結果的商界奇才,稻盛和夫本人在謀事之時會不斷修正和清晰化自己的目標,在決策敲定下來的方案細化中,他更愿意讓那些思維敏銳但卻常持相反意見的人來主導,是為什么呢?因為這些人更能將方案推進中所將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考慮得充分,從而可以做出更周全的應對準備。
對于哲學界有個說法很有意思,說越困苦的哲學家,越研究人類幸福的問題,而越富裕的哲學家,卻越討論人生的痛苦。如果狀況屬實也不足為奇,不管是哲學家也好還是普通人也罷,每個人所能觸碰和感知的那個世界都只是浩瀚宇宙間的極小部分,自身以外的世界永遠就是個巨大的磁場。在每一次看到微信群里這位作者觀點相左時,都會讓自己重新審視自己,有了橫風急雨的沖刷,那面墻或那棵樹才更顯出原有的風骨。
到底怎樣才算正確,就是自己與自身以外的世界在不斷碰撞中,仍舊讓我們的存在和堅持能夠自洽。當行駛在車少空曠的街道上,很多時候只有會車才會提醒自己注意修正方向,回到自己應有的車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