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主觀臆想別人的不誠信而被別人有所欺騙的,雖然尚可說這樣的人沒有失去善,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可先察覺各種情況的人更為賢能”。這是《傳習錄》中翻譯成現代文的一句話。由此展開了我對“誠信”二字的思索。
許多人都以金錢為立足社會的必要工具,認為有了金錢就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,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認為有了金錢,就等于有了一切。從而對金錢產生了瘋狂的迷戀和追求,即使拋棄人格、放棄理想也在所不惜。但我以為,人生在世,不能只為了物質而活,更要活出一種精神,一個品質。
人,貴在以誠為本。我認為它比金錢更有內涵,更值得人們去追求。因為金錢只能滿足人們一時,即使是世界首富,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,鈔票一打打,豪宅一座座,擁有專屬于自己、突顯出身份的私人飛機和豪華游艇,等到離開人世的那天,還能一并帶走不成?反倒是那些品德高尚的誠信君子,縱然家徒四壁,一貧如洗,也能夠流芳百世,使后人稱頌。這樣的例子自古至今比比皆是。
相比之下,言而無信的反面教材也不在少數。就拿發(fā)生在我身邊的事情舉例:
去年六月,我一個大學同學突然發(fā)了條短信給我,說是孩子生病了要住院,手頭上沒有足夠的錢交押金,找我要五千塊錢。這個同學是我大學期間可以說是關系最密切的一個,我們住同一間宿舍,平時吃飯時候也一起,偶爾有什么娛樂活動也都參與,自然而然就成了哥們。我當時懷疑是不是詐騙短信,于是打了個電話過去確認一下。聽到確實是他就放松了戒備,二話沒說就從微信匯了五千過去,“不夠再說”。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慷慨解囊。沒過幾天,又收到了他的信息,還是借錢。這樣前前后后總共借給他一萬塊,不多也不少。這對我來說不是個小數目,但是念及我們上學時候的交情,還是硬著頭皮給他匯了過去,那邊給我的回復是下個月就還。我當時并沒要求他下個月一定還上,結果到了下個月,一個信兒也沒給我,我也沒當回事。兩個月、三個月...突然有一天我想起這茬兒來,打個電話問候問候,也算是提醒他一下。他倒是沒忘,自己說了出來:“那錢年底發(fā)了獎金給你”...轉眼過年了,借故我發(fā)了個賀詞過去,是在微信發(fā)的。沒回信。再后來,一個同學結婚,我兩家離得近,他順路帶著我一塊過去,路上聽他說到他的近況,孩子踏實了,工作也穩(wěn)定了,我心想了:那錢是不是該還了。但是礙于情面,還是希望他主動說,結果就收到個“過倆月再給你”。就在前不久,也就是我借錢滿一年的時候。我坐不住了,就直截了當的跟他要個期限。這是我一年以來頭回要債,我本想著我不說是給咱們留著情面,并不代表我忘了??山Y果卻是他以各種理由一拖再拖,到最后打電話都打不通。至此,我想我是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哥們。
誠信,失去容易,一剎那即可;而得到卻要幾年,甚至幾十年;失去后要再想得到,可就千難萬難了。如果讓我在金錢和誠信之間做個選擇的話,我選誠信。選擇誠信,就是選擇如何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