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為道?
道可道非常道,名可名非常名。道自心中求,心空道可修。每個人對道的理解都不同,在我看來,道便是心中所想,心中所求,對萬物的理解,以及對萬事的解讀。宇宙間自有不變的定律,這便是所謂大道,而何為大道,尚需自己領(lǐng)悟。就如俗語所講,師傅領(lǐng)進門,修行在個人,讀再多的書,聽再多的圣賢之言,若不自己領(lǐng)悟,不行出自己的路,也是枉然,最后不過是沿著他人的路繼續(xù)行進罷了。
孔子坤卦文言必曰:君子敬直內(nèi)以,義以方外,而后不疑其所行。丹經(jīng)必言:未煉還丹先煉性,未修大藥且修心。清靜經(jīng)言內(nèi)觀其心,外觀其形,遠觀其物,惟見其空,空無所空,所空既無,無無所無,湛然常寂,寂無所寂,欲豈能生,欲既不生,即是真靜。方能應(yīng)物也。
是故靜心方能應(yīng)物,徒修性宗可省悟也。
茫然于浮世,如何修性靜心處事,然,中庸也。
何為中庸?
仲尼曰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時中。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無忌憚也?!弊釉唬骸爸杏蛊渲烈雍酰聃r能久矣?!?/span>
悠悠中華,上下五千年,經(jīng)過歷朝歷代的不同解讀,中庸早已衍生出了多個版本。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本哈姆雷特,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本中庸。眾人多將其解釋為不偏不倚,折中調(diào)和的處世態(tài)度。
君子求證中庸,自在無礙,故君子中庸。小人迷中庸,妄言妄語,知其形卻不知其意,故小人反中庸。然,小人之作為,亦非于中庸,而別用其事,雖是中庸之用,不明中庸之道,故無忌憚。
中庸與道
余秋雨先生曾說:“絕大多數(shù)的人生都是平常的,而平常也是人生的正規(guī)形態(tài)。不孤注一擲,不賭咒發(fā)誓,不祈求奇跡,不想入非非,只是平緩而負責地一天天走下去,走在記憶和向往的雙向路途上。這樣,平常中也出現(xiàn)了滋味,出現(xiàn)了境界。”
并非所有人都能看清這世間萬物,或想看清這世間萬物。糊涂是過,精明是過,然戚戚焉,無奈與過。求道求德然則非也,
中庸是道亦非道,不外乎表象也。中庸與道密不可分,中庸是道的具象化產(chǎn)物,它是先人從人生中領(lǐng)悟出來的道,是生活的準則。
何行事?
《禮記·大學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?!?/span>
修身養(yǎng)性,才可齊家治國平天下。明悟中庸,才可暢然于江湖,路漫漫其修遠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