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讀到《中庸》中關于孝的理論,大家關于這一話題和它的現實情況展開了激烈的討論,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。
我們拒絕“不孝”的道德綁架
孝順的定義,是指盡心奉養(yǎng)父母,順從父母的意志。儒家文化更是認為孝是最基本的德行。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從來沒有忤逆過父母的意思呢?答案不言而喻,因為無論是孩童時代的調皮不聽話,青春期的叛逆與自我,還是與父母的代溝,我們或多或少總有過一些與父母意愿背道而馳的時候。所以如果嚴格從定義上來講,我們都有過不孝順的時候,但是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,它的定義已經發(fā)生了改變。
大部分情況下,奉養(yǎng)父母并不難,難的是我們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,無法事事都順從父母的意志,但是不能將有主見一概批判為不孝順。
儒家思想曾被統(tǒng)治者利用作為禁錮人們思想的政治手段,雖然那個時代已經過去,但是我們不能否認,我們是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長大的,時至今日人們思想上的淤毒還未根除,尤其是我們的長輩。
隨著父母一天天變老,接受新事物和學習的能力逐漸下降,他們的思想往往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和思想的快速更新,他們的很多想法和觀念都停留在原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上,他們思想觀念的更新變化往往來自于周圍同類人之間的互相影響,經常會妖魔化來自社會的某些觀點,形成很多偏見,這也為我們與父母溝通帶來更多障礙。
怎樣平衡孝順和有主見的關系,消除溝通障礙,我認為坦誠的溝通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?!皥笙膊粓髴n”是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常見的表達愛的方式,最親密的雙方總是要靠猜測來明白對方的真正處境和意思,我們總是有話不直說,這也增加了雙方產生誤會的機率。
一件事的對錯常常是難以界定的,尤其是在它還未發(fā)生時。當我們真的與父母的意愿發(fā)生沖突時,我們可以通過真誠的溝通,借鑒父母長輩的經驗,明白他們的擔憂,同時也表達我們的真實想法和結合實際情況的分析,最終雙方都能夠清晰明白這件事的利弊,并商討出令雙方都滿意的結果。
我們更拒絕“不要愚孝”的開脫借口
追溯到西方文化涌入中國,解放了我們的思想和天性,我們都知道要繼承中西方文化的精華,摒棄糟粕,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,該怎樣辨別和篩選出需要我們繼承的,當我們在現代社會的生活中宣揚和應用這些文化時,又該怎么去把握分寸。這造成現代很多年輕人一味崇尚個性、自由、自我,但經常過度以為個性就是放肆,自由就是放縱,自我就是唯我獨尊。正如一些人用“不孝”對你進行道德綁架,給你扣上了一頂輿論的帽子,逼迫你做一些讓他們滿意的事情一樣,很多人口中的“不要愚孝”也只是為自己的“不孝”開脫的一個借口。
“父要子死,子不得不死”的愚孝,在當代社會中即便存在也不是大多數,況且中國社會家庭的形態(tài)有千萬種,各地習俗不同,每個家庭的認知和理念也不相同,的確存在不少價值觀有問題的家庭或是荒謬的情況,我們不能對少數事件的敏感就夸大其意義和影響。
沒有天生就專業(yè)的父母。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說“今日,人們只有受到嚴格的訓練才能成為律師或醫(yī)生,然而奇怪的是,他們卻能夠身為父母而不必接受任何教育,以為無需教育就能勝任此項至為重要的工作?!蔽覀兊母改付疾皇翘焐鷮I(yè)的父母,更多時候因為他們的不專業(yè),讓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愛,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讓我們接受愛,“捧在手里怕摔了,含在嘴里怕化了”是大多數父母的常態(tài),可能有些父母一輩子也沒法做到專業(yè),用你能接受的方式去愛你。但是他們畢竟給了我們生命到這個世界來看一看,我們能不能像他們包容我們曾經的“不孝順”一樣,包容他們的不專業(yè),用智慧去處理好孝與被孝的關系,而不是用借口擺脫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。
道德雖不是法律,但卻是我們心中要求自己和衡量別人的相同標準。
既然人人都知道要孝順,我們?yōu)槭裁催€要提倡孝順
如今“弒父”、“弒母”、虐待父母或是見財忘義等等這些違背孝道的事已不止一次的發(fā)生;根據數據的統(tǒng)計,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空巢老人和獨居老年人將持續(xù)遞增到的1.18億。的確,孩子不僅是父母的“私有物品”,更具有社會屬性,但是孝順和追求夢想奔波打拼之間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,我們可以選擇可以平衡。然而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理論和想象的層面,真正做到的人很少,一旦面臨選擇,總是會舍棄我們的責任。我們總是給了自己太多寬容和借口,縱容自己的自由,也正是這樣,不僅缺失對父母的陪伴,更造成了很多子女的不可挽回的遺憾,我們也有老的一天,不妨換位思考。
另一方面,孝于社會而言,能夠減少沖突,構建和諧。提倡孝還是希望為人子女,我們應該要求自己做最好的兒女,放下自私和欲望,多去寬容父母,回歸家庭,回歸初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