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基業(yè)常青》成書于上世紀末,是一本經(jīng)典的管理類書籍。自誕生起,猶如“圣經(jīng)”般被無數(shù)業(yè)內(nèi)人士的追捧。
遺憾的是,相對于管理類書籍,我更加喜歡文學與哲學,說來有些愧對于理工科的出身。這兩類書籍于我來說,好似中國的道、術之分。
為何還要讀?也許是前言的兩句話吸引了我。
“對于一個繁忙的人來說,買一本書花費15或者25美元不算什么,閱讀消化一本書花費的時間更為寶貴。”
說來慚愧,我并不是作者口中的繁忙人士,書也是不花一分錢借來的,對這類說教式的管理書籍又具有天生的排斥性。
“我們希望你在閱讀的同時以批評和客觀的態(tài)度思考,我們寧愿你慎思明辨,最后拒斥我們的發(fā)現(xiàn),也不愿意你盲目而毫不懷疑地接受!”
在正文前能看到這樣的話語,即使不喜歡這本書,也會喜歡上這樣的作者。盡信書不如無書,如今美國總統(tǒng)都換了三屆,20年前的結論還能適用于今天的企業(yè)么?
本書中還是有很多管理觀點是具有顛覆性和深刻性的。比如說:造鐘而不是報時;偉大的公司不是靠偉大的構想起家;高瞻遠矚公司不需要偉大的魅力型領導。其實何嘗不是這樣了,一個偉大的構想會過時,產(chǎn)品會被淘汰,魅力的領導終究會死去。所以,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組織,體制和程序,能夠讓公司能夠不受某個構思,產(chǎn)品,領導的控制和依賴。只有這樣的公司才能真正做到基業(yè)長青。
其實在中國很多公司,就是太依賴于創(chuàng)業(yè)領導,接班人是個嚴重的問題,真正原因是體制不完善,受一把手的影響太大,比如任正非領導下的華為,柳傳志的聯(lián)想,不然前者不會遲遲不退休,后者會在卸任之后再度出山。比如中國的反腐敗和民主政治,更多的是要進行體制改革,如果一個組織要依靠一個杰出領導人才能繼續(xù)前進,那么這個組織是非常危險,比如喬幫主領導下的蘋果?,F(xiàn)在世界各地的粉絲都在紀念他。這種情況,對于蘋果公司其實是很危險的。
超越利潤的追求。很喜歡默克公司的一句話,藥品旨在救人,不在求利,但利潤會隨之而來。真正優(yōu)秀的公司不是只為求利的,它是有自己獨特的使命和崇高的理想的。他們的核心價值觀不需要理性或外界的肯定,也不會隨著當時的趨勢和流行搖擺。很多時候,我們是需要一點理想主義追求的。
對于傳統(tǒng)文化的思考。本書的核心觀點是保存核心,刺激進步。高瞻遠矚公司不會非此即彼,而是學會兼容并蓄不走極端,這像不像儒家的中庸之道?尤其是作者本書中的那個八卦圖,就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象征。但反思我們目前的教育,所有的管理學,經(jīng)濟學,市場營銷學的教材和思想全部都是舶來品?,F(xiàn)在學英語考雅思早已成為潮流,但是我們的傳統(tǒng)文化在哪里?這是否就是文化中的后殖民主義?似乎和這篇讀書筆記有點扯遠了。但事實就是這樣,在看《活法》的時候,就覺得稻盛和夫就是孔子在現(xiàn)實的影子,很明顯的看出他和他所崇拜的西鄉(xiāng)隆盛受中國傳統(tǒng)儒學尤其是王陽明學說影響之深。但是現(xiàn)在的我們,又把我們的傳統(tǒng)文化丟到了哪里?